董奉山
2017-02-23

中医药文化.png

中医中药历万年 ,

百草针石神农传。

董奉春暖杏林彰 ,

文化秘密当世探。

董奉山

董奉山原名福山 ,后人为纪念董奉而易名 ,公园由董奉山中心景区、竹田岩景区、腊溪景区三个景区组成。距市治南十公里 ,主峰海拔577.2米 ,位于古槐镇 ,绵延起伏十余里 ,气势雄伟。是福州东南偏向的天然屏障 ,故有"一旗二鼓三董奉"之称。相传山上有神人裸身散发 ,人见之必有福 ,因而得名。


历史由来

三国时期与华陀、张仲景齐名的名医董奉出生在山下的董厝里村 ,曾在山上炼丹药给人治病。他给穷人看病不收钱 ,只要病者愈后在山上植杏 ,重者五株轻者一株。累有杏树万株。第年杏熟 ,董奉于树下作草仓 ,以杏换谷 ,赈救贫穷 ,供应行旅。病人和穷人都非常谢谢他 ,送与"杏林春暖"的匾额。近几年 ,在距董奉家乡不到1里处的山坡建成董奉草堂 ,包罗杏林始礼堂、南雅堂、百草园等。董奉家乡四周有长乐设县之初的县治遗址。


董奉

董奉(220~280) ,字君异 ,侯官(今福建长乐)人。少时治医学 ,医术高明 ,与南阳张机、谯郡华佗齐名 ,并称“建安三神医”。如其时交州刺史吴士燮病危 ,延董奉诊治 ,以三丸药纳之口中 ,以水灌之 ,并使人捧、摇其头 ,经抢救而愈。董氏医德高尚 ,对所治愈病人轻只要求在其住宅周围种植杏树 ,以示酬金。日久郁然成林 ,董氏每于杏熟时于树下作一草仓 ,如欲得杏者 ,可用谷易之。重奉以所得之谷赈济贫穷 ,后世以“杏林春暖” ,“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学家 ,据载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医处仍有杏林。


后世纪念

董奉医术的高明和不求名利、乐善好施的高尚医德被人们传为佳话 ,千秋流传。后世以"杏林春暖" ,"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家 ,唤中医为"杏林"。据载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医处仍有杏林。董奉死后 ,人们在庐山上建有董奉馆;在长乐有一座山被称为董奉山;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 ,均为纪念董奉。《真仙通鉴》载:"奉在人间百年 ,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可见董奉有一套养生之道。



杏林精神

董奉的杏林园建立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末年 ,经久不衰的杏林文化从它的内涵层面上来说 ,董奉充实汲取了老子的“中和”思想和太平道追求的“均和”思想 ,使得所构筑的杏林文化内涵深深地打上了“道与德”的文化烙印。  董奉在庐山几十年 ,追求的是“奉天地顺五行” ,在现实中构建“和谐杏林园” ,从而到达其修道从医的最高境界——无为而为。“宁静以致远 ,淡泊以明志” ,体现了一种超然境界。 


“敷浴治疠”、“斩鼍除魅”、“杏茶治癔”等故事无不体现董奉对平民黎民的宽厚善良 ,以及自然疗法、环境调适与心理调适的妙用。从“百禽群兽 ,游戏其下。卒不生草 ,常如芸治也” ,山里山外群众往来杏林的恬淡惬意的画卷 ,使人们看到杏林文化的内涵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这种“和谐”是通过“惩恶扬善”、“伐其不足、损其有余”来实现的 ,同时到达“至亲”、“至善”、“至诚”、“至信”、“至中”、“至和”。“杏林”体现的是一种价值尺度 ,包罗着“亲、善、诚、信、中、和”富厚的内涵 ,其灵魂是“道”与“德”。凡习医药者必推崇“杏林精神” ,欲成为“杏林中人”。这正是杏林文化延续至今的生命力所在 ,同时也是传统中医药文化精神的开宗。


祝好朋友有勇才气降龙伏虎 ,无私方可扶正驱邪!


董奉山

中医药文化.png

中医中药历万年 ,

百草针石神农传。

董奉春暖杏林彰 ,

文化秘密当世探。

董奉山

董奉山原名福山 ,后人为纪念董奉而易名 ,公园由董奉山中心景区、竹田岩景区、腊溪景区三个景区组成。距市治南十公里 ,主峰海拔577.2米 ,位于古槐镇 ,绵延起伏十余里 ,气势雄伟。是福州东南偏向的天然屏障 ,故有"一旗二鼓三董奉"之称。相传山上有神人裸身散发 ,人见之必有福 ,因而得名。


历史由来

三国时期与华陀、张仲景齐名的名医董奉出生在山下的董厝里村 ,曾在山上炼丹药给人治病。他给穷人看病不收钱 ,只要病者愈后在山上植杏 ,重者五株轻者一株。累有杏树万株。第年杏熟 ,董奉于树下作草仓 ,以杏换谷 ,赈救贫穷 ,供应行旅。病人和穷人都非常谢谢他 ,送与"杏林春暖"的匾额。近几年 ,在距董奉家乡不到1里处的山坡建成董奉草堂 ,包罗杏林始礼堂、南雅堂、百草园等。董奉家乡四周有长乐设县之初的县治遗址。


董奉

董奉(220~280) ,字君异 ,侯官(今福建长乐)人。少时治医学 ,医术高明 ,与南阳张机、谯郡华佗齐名 ,并称“建安三神医”。如其时交州刺史吴士燮病危 ,延董奉诊治 ,以三丸药纳之口中 ,以水灌之 ,并使人捧、摇其头 ,经抢救而愈。董氏医德高尚 ,对所治愈病人轻只要求在其住宅周围种植杏树 ,以示酬金。日久郁然成林 ,董氏每于杏熟时于树下作一草仓 ,如欲得杏者 ,可用谷易之。重奉以所得之谷赈济贫穷 ,后世以“杏林春暖” ,“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学家 ,据载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医处仍有杏林。


后世纪念

董奉医术的高明和不求名利、乐善好施的高尚医德被人们传为佳话 ,千秋流传。后世以"杏林春暖" ,"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家 ,唤中医为"杏林"。据载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医处仍有杏林。董奉死后 ,人们在庐山上建有董奉馆;在长乐有一座山被称为董奉山;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 ,均为纪念董奉。《真仙通鉴》载:"奉在人间百年 ,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可见董奉有一套养生之道。



杏林精神

董奉的杏林园建立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末年 ,经久不衰的杏林文化从它的内涵层面上来说 ,董奉充实汲取了老子的“中和”思想和太平道追求的“均和”思想 ,使得所构筑的杏林文化内涵深深地打上了“道与德”的文化烙印。  董奉在庐山几十年 ,追求的是“奉天地顺五行” ,在现实中构建“和谐杏林园” ,从而到达其修道从医的最高境界——无为而为。“宁静以致远 ,淡泊以明志” ,体现了一种超然境界。 


“敷浴治疠”、“斩鼍除魅”、“杏茶治癔”等故事无不体现董奉对平民黎民的宽厚善良 ,以及自然疗法、环境调适与心理调适的妙用。从“百禽群兽 ,游戏其下。卒不生草 ,常如芸治也” ,山里山外群众往来杏林的恬淡惬意的画卷 ,使人们看到杏林文化的内涵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这种“和谐”是通过“惩恶扬善”、“伐其不足、损其有余”来实现的 ,同时到达“至亲”、“至善”、“至诚”、“至信”、“至中”、“至和”。“杏林”体现的是一种价值尺度 ,包罗着“亲、善、诚、信、中、和”富厚的内涵 ,其灵魂是“道”与“德”。凡习医药者必推崇“杏林精神” ,欲成为“杏林中人”。这正是杏林文化延续至今的生命力所在 ,同时也是传统中医药文化精神的开宗。


祝好朋友有勇才气降龙伏虎 ,无私方可扶正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