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称趣谈(二)
2018-12-06

中医药文化.jpg

中药之名简意赅 ,

名从自然意中来。

地域形态皆可取 ,

传说故事亦可概。


中药名称趣谈(二)


中药的发生源远流长 ,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药称谓虽属神奇 ,但考究其名的来历 ,都有它的历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中药命名的主要要领有多种 ,有以药物生长和采收时间、产地、人名、形态、颜色、气味、入药部门、民间传说故事、外来药物、因避俗雅化而命名等。

以气味命名

按气命名者 ,如木香原名蜜香 ,《本草纲目》云:“因其香气如蜜也。”而臭梧桐、鱼腥草则因其特殊之气而得名。据味命名者 ,有酸味的酸枣仁 ,苦味的苦参 ,甜味的甘草 ,辣味的细辛 ,咸味的咸秋石等 ,皆以味而得名。又有五味子 ,《新修本草》云:“皮肉甘酸 ,核中辛苦 ,都有咸味 ,此则五味具也。”

以入药部位命名

植物以根入药的有葛根、山豆根(根及根茎)等;以藤入药的有海风藤、大血藤、夜交藤、鸡血藤等;以木质部门入药的有苏木等;以皮入药的有陈皮、五加皮、地骨皮等;以叶入药的有艾叶、苏叶、淡竹叶、侧柏叶等;以花入药的有菊花、玫瑰花、旋覆花等;以种子入药的有马钱子、葶苈子、白芥子等。

以民间传说命名

中国古代流传着大量与医药有关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 ,这些故事传说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部门 ,经文人学者加工后 ,以书面形式载录于史书、条记、稗传 ,医药学家又将其引入医药著作 ,使之成为公认的药名来源。如收涩止血药禹余粮 ,相传与大禹有关。《本草纲目》卷十引宋代陈承《本草别说》:“禹余粮 ,会稽山中出者甚多。彼人云:‘昔大禹会稽于此 ,余粮者 ,本为此耳。’”又引《博物志》:“世传禹治水 ,弃其所余食于江中而为药。”从中看到民俗文化对药物命名的影响和作用。

以外来药物而命名

不少外域传入中国的药物 ,往往冠以外域的标志。从其“胡”“海”“番”“洋”等特别标志中 ,我们可以了解外域药物传入的时代及方域。冠以“胡”字的药物 ,多为两汉、西晋时由丝绸之路传入 ,如胡豆、胡荽、胡芦巴等。冠以“海”字(除指明产于海洋外)的药物 ,多为南北朝后由海路引进 ,如海棠、海枣、海风藤、海桐皮等。冠以“番”字的药物 ,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外国来华贸易的商船)自南域引入 ,如番茄、番椒、番泻叶等;冠以“舶”字 ,如舶硫黄、舶乳香等。冠以“洋”字的药物 ,多为清代从海外引入 ,如洋参、洋姜、洋葱、洋芋等。

因避俗而命名

古代讳饰文化对药物命名亦有一定的影响 ,不少药物因避俗语秽词而雅化其名。中药多为天然物品 ,取材范围甚广 ,一些日常废秽之物亦常取之入药。唐代韩愈在《进学解》一文中曾说:“牛嫂马勃 ,败鼓之皮 ,俱收并蓄 ,待用无遗者 ,医师之良也。”然而此类药名若以书面形式载入书中未免有俗、秽之嫌 ,故古代医家每每隐去俗称 ,雅化其名。如鸽粪 ,因其屎皆向左盘曲 ,而称作左盘龙。


祝好朋友福如东海滔滔至 ,财似春潮滚滚来!


中药名称趣谈(二)

中医药文化.jpg

中药之名简意赅 ,

名从自然意中来。

地域形态皆可取 ,

传说故事亦可概。


中药名称趣谈(二)


中药的发生源远流长 ,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药称谓虽属神奇 ,但考究其名的来历 ,都有它的历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中药命名的主要要领有多种 ,有以药物生长和采收时间、产地、人名、形态、颜色、气味、入药部门、民间传说故事、外来药物、因避俗雅化而命名等。

以气味命名

按气命名者 ,如木香原名蜜香 ,《本草纲目》云:“因其香气如蜜也。”而臭梧桐、鱼腥草则因其特殊之气而得名。据味命名者 ,有酸味的酸枣仁 ,苦味的苦参 ,甜味的甘草 ,辣味的细辛 ,咸味的咸秋石等 ,皆以味而得名。又有五味子 ,《新修本草》云:“皮肉甘酸 ,核中辛苦 ,都有咸味 ,此则五味具也。”

以入药部位命名

植物以根入药的有葛根、山豆根(根及根茎)等;以藤入药的有海风藤、大血藤、夜交藤、鸡血藤等;以木质部门入药的有苏木等;以皮入药的有陈皮、五加皮、地骨皮等;以叶入药的有艾叶、苏叶、淡竹叶、侧柏叶等;以花入药的有菊花、玫瑰花、旋覆花等;以种子入药的有马钱子、葶苈子、白芥子等。

以民间传说命名

中国古代流传着大量与医药有关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 ,这些故事传说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部门 ,经文人学者加工后 ,以书面形式载录于史书、条记、稗传 ,医药学家又将其引入医药著作 ,使之成为公认的药名来源。如收涩止血药禹余粮 ,相传与大禹有关。《本草纲目》卷十引宋代陈承《本草别说》:“禹余粮 ,会稽山中出者甚多。彼人云:‘昔大禹会稽于此 ,余粮者 ,本为此耳。’”又引《博物志》:“世传禹治水 ,弃其所余食于江中而为药。”从中看到民俗文化对药物命名的影响和作用。

以外来药物而命名

不少外域传入中国的药物 ,往往冠以外域的标志。从其“胡”“海”“番”“洋”等特别标志中 ,我们可以了解外域药物传入的时代及方域。冠以“胡”字的药物 ,多为两汉、西晋时由丝绸之路传入 ,如胡豆、胡荽、胡芦巴等。冠以“海”字(除指明产于海洋外)的药物 ,多为南北朝后由海路引进 ,如海棠、海枣、海风藤、海桐皮等。冠以“番”字的药物 ,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外国来华贸易的商船)自南域引入 ,如番茄、番椒、番泻叶等;冠以“舶”字 ,如舶硫黄、舶乳香等。冠以“洋”字的药物 ,多为清代从海外引入 ,如洋参、洋姜、洋葱、洋芋等。

因避俗而命名

古代讳饰文化对药物命名亦有一定的影响 ,不少药物因避俗语秽词而雅化其名。中药多为天然物品 ,取材范围甚广 ,一些日常废秽之物亦常取之入药。唐代韩愈在《进学解》一文中曾说:“牛嫂马勃 ,败鼓之皮 ,俱收并蓄 ,待用无遗者 ,医师之良也。”然而此类药名若以书面形式载入书中未免有俗、秽之嫌 ,故古代医家每每隐去俗称 ,雅化其名。如鸽粪 ,因其屎皆向左盘曲 ,而称作左盘龙。


祝好朋友福如东海滔滔至 ,财似春潮滚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