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的“正”和“邪”究竟是指什么?
2022-12-29

一般我们都说正邪不两立 ,而在中医当中也常说邪气入体等等 ,那么中医中的“正”与“邪”到底是什么?“扶正祛邪”又是什么意思呢?

正,邪,正气,邪气,扶正,祛邪,扶正祛邪

一、正气

正气又简称为“正” 。中医发病学认为内脏功效正常 ,正气旺盛 ,气血充盈病邪难于侵入 ,疾病无从发生 。即使邪气侵袭人体 ,正气即起来抗邪 ,若正气强盛 。则病邪难于侵入 ,或侵入后即被正气及时消除 ,一般不易发病 ,即使发病也较轻浅易愈 。自然界中经常存在着种种各样的致病因素 ,但并不是所有接触的人都市发病 ,此即是正能胜邪的结果 。当正气不足 ,或邪气的致病能力凌驾正气的抗病能力的限度时 ,邪正之间的力量对比体现为邪盛正衰 ,正气无力抗邪 ,感邪后又不能及时驱邪外出 ,更无力尽快修复病邪对机体造成的损伤 ,及时调治紊乱的机能活动 ,于是发生疾病 。

中医学十分重视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职位 。认为“风雨寒热不得虚 ,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 ,盖无虚 ,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 ,与其身形 ,两虚相得 ,乃客其形”而发病 ,这就突出了正气的弛弱在发病中起着主导作用 。致病邪气是无处不在的 ,只要人体的正气富足 ,纵然有邪气的存在 ,也是不能伤人发病的 ,只有在正气不足 ,防御能力下降 ,或者邪气致病能力凌驾正气的抗御能力时 ,外邪才会乘虚侵袭而发病 。因此说“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


二、邪气

邪气简称为“邪” ,又称为虚邪、病邪等 ,是对一切致病因素的统称 。中医学中的邪气 ,包罗外感六淫、疫疠 ,内伤七情、饮食、劳逸 ,以及外伤、虫兽伤等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在一定的条件下 ,甚至可能起主导作用 。


三、扶正祛邪

1、扶正: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 ,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 ,或其他疗法 ,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效锻炼等辅助要领 ,以增强体质 ,提高机体的抗病力 ,从而驱逐邪气 ,以到达战胜疾病 ,恢复健康的目的 。

2、祛邪:消除病邪以愈病的治疗原则 ,就是利用驱除邪气的药物 ,或其他疗法 ,以祛除病邪 ,到达邪去正复 ,恢复健康的目的 。


四、临床应用

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扶正是为了祛邪 ,通过增强正气的要领 ,驱邪外出 ,从而恢复健康 ,即所谓“正盛邪自祛” 。祛邪是为了扶正 ,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而到达�;ふ� ,恢复健康的目的 ,即所谓“邪去正自安” 。

1、扶正:扶正适用于以正虚为主 ,而邪不盛实的虚证 。如气虚、阳虚证 ,宜接纳补气、壮阳法治疗;阴虚、血虚证 ,宜接纳滋阴、养血法治疗 。

2、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 ,而正未虚衰的实证 。临床上常用的汗法、吐法、下法、清热、利湿、消导、行气、活血等法 ,都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 ,凭据邪气的差异情况制定的 。

3、先攻后补:即先祛邪后扶正 。适用于虽然邪盛、正虚 ,但正气尚可耐攻 ,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 ,若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 。如瘀血所致的崩漏证 ,因瘀血不去 ,出血不止 ,故应先活血化瘀 ,然后再进行补血 。

4、先补后攻:即先扶正后祛邪 。适用于正虚邪实的虚实庞杂证而正气虚衰不耐攻的情况 。此时先祛邪更伤正气 ,必须先用补法扶正 ,使正气渐渐恢复到能蒙受攻伐时再攻其邪 。如臌胀病 ,当正气虚衰为主要矛盾 ,正气又不耐攻伐时 ,必须先扶正 ,待正气适当恢复 ,能耐受攻伐时再泻其邪 ,才不致发生意外事故 。

5、攻补兼施:即扶正与祛邪并用 。适用于正虚邪实 ,但二者均不甚重的病证 。具体运用时必须区别正虚邪实的主次关系 ,灵活运用 。如以正虚为主要矛盾 ,单纯用补法又恋邪 ,单纯攻邪又易伤正 ,此时则应以扶正为主兼祛邪 。如气虚伤风 ,则应以补气为主兼解表 。若以邪实为主要矛盾 ,单攻邪又易伤正 ,单补正又易恋邪 ,此时治当以祛邪为主兼扶正 。

中医中的“正”和“邪”究竟是指什么?

一般我们都说正邪不两立 ,而在中医当中也常说邪气入体等等 ,那么中医中的“正”与“邪”到底是什么?“扶正祛邪”又是什么意思呢?

正,邪,正气,邪气,扶正,祛邪,扶正祛邪

一、正气

正气又简称为“正” 。中医发病学认为内脏功效正常 ,正气旺盛 ,气血充盈病邪难于侵入 ,疾病无从发生 。即使邪气侵袭人体 ,正气即起来抗邪 ,若正气强盛 。则病邪难于侵入 ,或侵入后即被正气及时消除 ,一般不易发病 ,即使发病也较轻浅易愈 。自然界中经常存在着种种各样的致病因素 ,但并不是所有接触的人都市发病 ,此即是正能胜邪的结果 。当正气不足 ,或邪气的致病能力凌驾正气的抗病能力的限度时 ,邪正之间的力量对比体现为邪盛正衰 ,正气无力抗邪 ,感邪后又不能及时驱邪外出 ,更无力尽快修复病邪对机体造成的损伤 ,及时调治紊乱的机能活动 ,于是发生疾病 。

中医学十分重视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职位 。认为“风雨寒热不得虚 ,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 ,盖无虚 ,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 ,与其身形 ,两虚相得 ,乃客其形”而发病 ,这就突出了正气的弛弱在发病中起着主导作用 。致病邪气是无处不在的 ,只要人体的正气富足 ,纵然有邪气的存在 ,也是不能伤人发病的 ,只有在正气不足 ,防御能力下降 ,或者邪气致病能力凌驾正气的抗御能力时 ,外邪才会乘虚侵袭而发病 。因此说“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


二、邪气

邪气简称为“邪” ,又称为虚邪、病邪等 ,是对一切致病因素的统称 。中医学中的邪气 ,包罗外感六淫、疫疠 ,内伤七情、饮食、劳逸 ,以及外伤、虫兽伤等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在一定的条件下 ,甚至可能起主导作用 。


三、扶正祛邪

1、扶正: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 ,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 ,或其他疗法 ,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效锻炼等辅助要领 ,以增强体质 ,提高机体的抗病力 ,从而驱逐邪气 ,以到达战胜疾病 ,恢复健康的目的 。

2、祛邪:消除病邪以愈病的治疗原则 ,就是利用驱除邪气的药物 ,或其他疗法 ,以祛除病邪 ,到达邪去正复 ,恢复健康的目的 。


四、临床应用

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扶正是为了祛邪 ,通过增强正气的要领 ,驱邪外出 ,从而恢复健康 ,即所谓“正盛邪自祛” 。祛邪是为了扶正 ,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而到达�;ふ� ,恢复健康的目的 ,即所谓“邪去正自安” 。

1、扶正:扶正适用于以正虚为主 ,而邪不盛实的虚证 。如气虚、阳虚证 ,宜接纳补气、壮阳法治疗;阴虚、血虚证 ,宜接纳滋阴、养血法治疗 。

2、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 ,而正未虚衰的实证 。临床上常用的汗法、吐法、下法、清热、利湿、消导、行气、活血等法 ,都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 ,凭据邪气的差异情况制定的 。

3、先攻后补:即先祛邪后扶正 。适用于虽然邪盛、正虚 ,但正气尚可耐攻 ,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 ,若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 。如瘀血所致的崩漏证 ,因瘀血不去 ,出血不止 ,故应先活血化瘀 ,然后再进行补血 。

4、先补后攻:即先扶正后祛邪 。适用于正虚邪实的虚实庞杂证而正气虚衰不耐攻的情况 。此时先祛邪更伤正气 ,必须先用补法扶正 ,使正气渐渐恢复到能蒙受攻伐时再攻其邪 。如臌胀病 ,当正气虚衰为主要矛盾 ,正气又不耐攻伐时 ,必须先扶正 ,待正气适当恢复 ,能耐受攻伐时再泻其邪 ,才不致发生意外事故 。

5、攻补兼施:即扶正与祛邪并用 。适用于正虚邪实 ,但二者均不甚重的病证 。具体运用时必须区别正虚邪实的主次关系 ,灵活运用 。如以正虚为主要矛盾 ,单纯用补法又恋邪 ,单纯攻邪又易伤正 ,此时则应以扶正为主兼祛邪 。如气虚伤风 ,则应以补气为主兼解表 。若以邪实为主要矛盾 ,单攻邪又易伤正 ,单补正又易恋邪 ,此时治当以祛邪为主兼扶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