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端建起癌症防治体系
2023-04-04

中国已建玉成球笼罩人口最多的肿瘤挂号体系;累计完成1.8亿人次免费癌症筛查服务;患者五年生存率到达40.5% ,比10年前增加了将近10个百分点……这是记者从日前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的第十届国家癌症中心学术年会上获得的信息。

此次大会由国家癌症中心、山西省卫健委、北京肿瘤学会主办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承办 ,主题为“推动高质量癌症防治 助力健康中国行动”。与会人士围绕肿瘤的诊治、预防 ,药物的研发 ,以及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等话题 ,介绍最新进展 ,分享真知灼见。

肿瘤挂号体系笼罩14.07亿人口

中国癌症防治体系已经开端建立。目前 ,全国相继建设了24个省级癌症中心 ,100余家市级癌症中心/肿瘤医院 ,已基本建成以国家癌症中心为主导 ,省级癌症中心为主体 ,市县级专科为基础的全国癌症防治网络体系 ,显著降低了癌症患者的死亡率。

“最新数据显示 ,中国癌症年发病406万例 ,患者五年生存率到达40.5% ,而10年前这一数字仅仅是30.9% ,增加了将近10个百分点。”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院士体现 ,这说明10年间中国在癌症的诊断治疗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凭据相关规划 ,下一步要把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提高到46%左右。对此 ,“第一是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 ,使那些早期的癌症患者得以诊断和治疗。早期癌症患者经过诊断和治疗 ,五年生存率基本上可达90%以上 ,而晚期患者一般不凌驾50%。”赫捷说 ,“第二 ,要加强癌症患者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 ,加强质量控制。”

当前 ,中国已建玉成球笼罩人口最多的肿瘤挂号体系 ,全国肿瘤挂号项目点笼罩区县2806个 ,笼罩14.07亿人口 ,约占全国人口的99.8%;遴选确定了1145个国家级肿瘤挂号点 ,数据质量和规范水平不停提高。在此基础上 ,肿瘤防治朝着精准二字迈进。

“在临床实践中 ,肿瘤患者往往只有一次最佳治疗机会 ,如果因为误诊、误治导致病情进展 ,再进行‘打补丁式’的治疗 ,花费再多人力、物力和财力也难以调停。因此 ,肿瘤防治必须要做到精准和规范。”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院士说 ,肿瘤的精准防治 ,需要多部门发力 ,加快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统一归口的肿瘤信息数据共享平台 ,实现多元异构数据的互联共享和融合衔接 ,打破信息孤岛 ,促进医防结合事情模式的建立和完善。


1.8亿人次接受免费癌症筛查服务

“肿瘤防治要害在于预防 ,仅仅靠治疗不能解决癌症蔓延的问题。”国家癌症中心党委书记张勇说。

对此 ,需要加强癌症发病种种风险隐患的源头发现和早期控制。“针对我国高发常见癌症 ,我们制定了筛查与早诊早治技术系列指南和尺度 ,继续扩大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笼罩面 ,促进癌症防控关口前移、重心下沉。”赫捷说。

截至2022年底 ,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项目笼罩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建设兵团 ,累计完成1.8亿人次免费癌症筛查服务 ,15个省份由地方政府支持的高发癌症筛查项目累计完成了6000万人次免费癌症筛查服务。

近年来 ,国家癌症中心一方面积极开展癌症相关疫苗的研发 ,推进肿瘤相关疫苗的接种 ,包罗开展HPV疫苗的国产化研发事情 ,在地方积极推进HPV疫苗和乙肝疫苗的配套接入 ,从源头上预防肿瘤的发生。

另一方面 ,积极加强癌前病变的控制和治疗。

“熏染 ,尤其是慢性熏染 ,是肿瘤发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张勇说 ,“好比慢性萎缩性胃炎 ,就可能会生长成为肿瘤 ,术语叫作癌前的病变。我们接纳了一些措施来推动对这些癌前病变进行规范化的治疗 ,防止它转化为肿瘤。”

张勇体现 ,同时还要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 ,使整个社会提高肿瘤预防能力和意识。“国家癌症中心下一步要积极推进肿瘤的一二三级预防 ,使广大老黎民不得癌、少得癌 ,得了癌以后也能够得到规范的高效的治疗。”他说。


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年均增长超34%

“随着科学界、医学界对肿瘤的认知不停深入 ,针对肿瘤细胞的新药研究进展迅猛。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开启打开了肿瘤药物研发的新纪元。肿瘤患者巨大的临床需求让越来越多的制药公司投入其中。”国家新药(抗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徐兵河院士说 ,“对此 ,我们要开创以临床价值为导向 ,以患者为中心的医药研发新格式。”

近年来 ,我国肿瘤药物临床实验的数量和规范化水平逐步提升。凭据药物临床试验挂号与信息公示平台数据 ,中国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年平均增长率凌驾34%。除了数量优势外 ,中国自主创新药物也大放异彩 ,正逐渐跟上世界的法式。一些中国研究者已成为亚太区域或更大范围内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的主要研究者 ,主导和加入更为庞大的临床试验全过程管理。

与此同时 ,中国专家学者凭据中西方差异领域患者人群的特征差异 ,开展了越来越多由中国学者牵头的临床试验。好比 ,在抗肿瘤靶向治疗领域中 ,我国自主研发的多个药物都获得了优异的治疗效果 ,打破了靶向药物恒久被进口药垄断的局面 ,甚至有些药物成为了同类药物的最好。

此外 ,我国研究者提倡的临床研究近些年也实现了数量的快速增长、质量的飞速提升。“2022年 ,由我院牵头的全国多中心研究者提倡的临床研究多达100余项。”徐兵河说 ,“由研究者主导的临床研究可以更有效地优化现有临床治疗手段 ,推动实验科研结果的临床落地 ,还能作为监管部门药物审评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破解区域间癌症防治资源不平衡的矛盾

2022年2月22日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揭牌建立。

作为国家区域肿瘤医疗中心 ,该院实现了让山西的肿瘤患者不用东奔西走就能得到优质医疗资源照护的初衷。“数据显示 ,全省有16%的患者留在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进行治疗。”赫捷说。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总院长邢念增总结 ,该院建立一年多来 ,实现了“三增两降”:门诊量、微创手术量、本院医生做手术的占比 ,都在增多;与之相对 ,外转病人数量、住院病人的住院用度都在降低。“今年3月份 ,我们的日均手术例数凌驾了150台 ,这在历史上是最高的。”他说。

除了山西之外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在各地连续推进“领导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事情 ,并探索一体、托管、共建等多种建设模式 ,辐射、发动京津冀、大湾区、辽宁、河南等地域肿瘤防控事情的生长。

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体现 ,下一步 ,国家癌症中心要发挥牵头作用 ,继续鼎力推进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肿瘤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发动优质资源扩容整合和纵向流动 ,推动提升区域癌症防治服务保障能力 ,解决区域间癌症防治资源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 ,整体提升我国癌症防治水平。


(文章来源:人民网)

中国开端建起癌症防治体系

中国已建玉成球笼罩人口最多的肿瘤挂号体系;累计完成1.8亿人次免费癌症筛查服务;患者五年生存率到达40.5% ,比10年前增加了将近10个百分点……这是记者从日前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的第十届国家癌症中心学术年会上获得的信息。

此次大会由国家癌症中心、山西省卫健委、北京肿瘤学会主办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承办 ,主题为“推动高质量癌症防治 助力健康中国行动”。与会人士围绕肿瘤的诊治、预防 ,药物的研发 ,以及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等话题 ,介绍最新进展 ,分享真知灼见。

肿瘤挂号体系笼罩14.07亿人口

中国癌症防治体系已经开端建立。目前 ,全国相继建设了24个省级癌症中心 ,100余家市级癌症中心/肿瘤医院 ,已基本建成以国家癌症中心为主导 ,省级癌症中心为主体 ,市县级专科为基础的全国癌症防治网络体系 ,显著降低了癌症患者的死亡率。

“最新数据显示 ,中国癌症年发病406万例 ,患者五年生存率到达40.5% ,而10年前这一数字仅仅是30.9% ,增加了将近10个百分点。”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院士体现 ,这说明10年间中国在癌症的诊断治疗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凭据相关规划 ,下一步要把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提高到46%左右。对此 ,“第一是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 ,使那些早期的癌症患者得以诊断和治疗。早期癌症患者经过诊断和治疗 ,五年生存率基本上可达90%以上 ,而晚期患者一般不凌驾50%。”赫捷说 ,“第二 ,要加强癌症患者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 ,加强质量控制。”

当前 ,中国已建玉成球笼罩人口最多的肿瘤挂号体系 ,全国肿瘤挂号项目点笼罩区县2806个 ,笼罩14.07亿人口 ,约占全国人口的99.8%;遴选确定了1145个国家级肿瘤挂号点 ,数据质量和规范水平不停提高。在此基础上 ,肿瘤防治朝着精准二字迈进。

“在临床实践中 ,肿瘤患者往往只有一次最佳治疗机会 ,如果因为误诊、误治导致病情进展 ,再进行‘打补丁式’的治疗 ,花费再多人力、物力和财力也难以调停。因此 ,肿瘤防治必须要做到精准和规范。”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院士说 ,肿瘤的精准防治 ,需要多部门发力 ,加快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统一归口的肿瘤信息数据共享平台 ,实现多元异构数据的互联共享和融合衔接 ,打破信息孤岛 ,促进医防结合事情模式的建立和完善。


1.8亿人次接受免费癌症筛查服务

“肿瘤防治要害在于预防 ,仅仅靠治疗不能解决癌症蔓延的问题。”国家癌症中心党委书记张勇说。

对此 ,需要加强癌症发病种种风险隐患的源头发现和早期控制。“针对我国高发常见癌症 ,我们制定了筛查与早诊早治技术系列指南和尺度 ,继续扩大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笼罩面 ,促进癌症防控关口前移、重心下沉。”赫捷说。

截至2022年底 ,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项目笼罩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建设兵团 ,累计完成1.8亿人次免费癌症筛查服务 ,15个省份由地方政府支持的高发癌症筛查项目累计完成了6000万人次免费癌症筛查服务。

近年来 ,国家癌症中心一方面积极开展癌症相关疫苗的研发 ,推进肿瘤相关疫苗的接种 ,包罗开展HPV疫苗的国产化研发事情 ,在地方积极推进HPV疫苗和乙肝疫苗的配套接入 ,从源头上预防肿瘤的发生。

另一方面 ,积极加强癌前病变的控制和治疗。

“熏染 ,尤其是慢性熏染 ,是肿瘤发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张勇说 ,“好比慢性萎缩性胃炎 ,就可能会生长成为肿瘤 ,术语叫作癌前的病变。我们接纳了一些措施来推动对这些癌前病变进行规范化的治疗 ,防止它转化为肿瘤。”

张勇体现 ,同时还要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 ,使整个社会提高肿瘤预防能力和意识。“国家癌症中心下一步要积极推进肿瘤的一二三级预防 ,使广大老黎民不得癌、少得癌 ,得了癌以后也能够得到规范的高效的治疗。”他说。


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年均增长超34%

“随着科学界、医学界对肿瘤的认知不停深入 ,针对肿瘤细胞的新药研究进展迅猛。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开启打开了肿瘤药物研发的新纪元。肿瘤患者巨大的临床需求让越来越多的制药公司投入其中。”国家新药(抗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徐兵河院士说 ,“对此 ,我们要开创以临床价值为导向 ,以患者为中心的医药研发新格式。”

近年来 ,我国肿瘤药物临床实验的数量和规范化水平逐步提升。凭据药物临床试验挂号与信息公示平台数据 ,中国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年平均增长率凌驾34%。除了数量优势外 ,中国自主创新药物也大放异彩 ,正逐渐跟上世界的法式。一些中国研究者已成为亚太区域或更大范围内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的主要研究者 ,主导和加入更为庞大的临床试验全过程管理。

与此同时 ,中国专家学者凭据中西方差异领域患者人群的特征差异 ,开展了越来越多由中国学者牵头的临床试验。好比 ,在抗肿瘤靶向治疗领域中 ,我国自主研发的多个药物都获得了优异的治疗效果 ,打破了靶向药物恒久被进口药垄断的局面 ,甚至有些药物成为了同类药物的最好。

此外 ,我国研究者提倡的临床研究近些年也实现了数量的快速增长、质量的飞速提升。“2022年 ,由我院牵头的全国多中心研究者提倡的临床研究多达100余项。”徐兵河说 ,“由研究者主导的临床研究可以更有效地优化现有临床治疗手段 ,推动实验科研结果的临床落地 ,还能作为监管部门药物审评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破解区域间癌症防治资源不平衡的矛盾

2022年2月22日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揭牌建立。

作为国家区域肿瘤医疗中心 ,该院实现了让山西的肿瘤患者不用东奔西走就能得到优质医疗资源照护的初衷。“数据显示 ,全省有16%的患者留在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进行治疗。”赫捷说。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总院长邢念增总结 ,该院建立一年多来 ,实现了“三增两降”:门诊量、微创手术量、本院医生做手术的占比 ,都在增多;与之相对 ,外转病人数量、住院病人的住院用度都在降低。“今年3月份 ,我们的日均手术例数凌驾了150台 ,这在历史上是最高的。”他说。

除了山西之外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在各地连续推进“领导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事情 ,并探索一体、托管、共建等多种建设模式 ,辐射、发动京津冀、大湾区、辽宁、河南等地域肿瘤防控事情的生长。

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体现 ,下一步 ,国家癌症中心要发挥牵头作用 ,继续鼎力推进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肿瘤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发动优质资源扩容整合和纵向流动 ,推动提升区域癌症防治服务保障能力 ,解决区域间癌症防治资源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 ,整体提升我国癌症防治水平。


(文章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