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 ,宋朝的丧权辱国之约?
2023-11-08

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朝在经过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一份盟约。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 ,辽朝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雄师南下 ,深入宋境。面对强敌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 ,宋真宗也一度动摇 ,想要南迁。然而 ,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 ,宋真宗最终亲临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 ,并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凛(一作萧览)。辽朝由于自身原因 ,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枢纽。宋真宗也赞同议和 ,于是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 ,故史称“澶渊之盟”。


一、岁贡互市:世代享太平

曹利用领命前往辽营谈判 ,最终双方告竣协议:

? 宋辽结为兄弟之国 ,辽圣宗年幼 ,称宋真宗为兄 ,后世仍以年龄论辈分。

? 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 ,双方撤兵。今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 ,相互不得收留;两朝沿边城池 ,一切维持现状 ,不得新筑城防。

? 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 ,绢二十万匹 ,于雄州交割。

? 双方于疆域设置榷场 ,开展互市贸易。

今后 ,宋辽两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战事 ,礼尚往来 ,通使殷勤 ,双方互派使者多达三百八十次。辽朝边地发生饥荒时 ,宋朝还会派人在疆域赈济。宋真宗驾崩的消息传来 ,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 ,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在这里 ,还有一个小插曲:在岁币问题上 ,契丹求和心切 ,也不敢狮子大开口。几经讨价还价 ,双方最终告竣宋朝每年给契丹三十万银绢的数字。曹利用自觉光荣地完成了任务 ,兴冲冲地回去交旨。请见之时 ,宋真宗正在用饭 ,侍者便问曹利用许给契丹几多银两。曹利用没有说话 ,只是伸出三个手指放在额头上 ,意思是三十万两。侍者误以为是三百万两 ,真宗得知后大惊:“太多了 ,太多了。”于是召见他亲自盘问。曹利用战战兢兢地答道:“三十万两。”宋真宗听完嘀咕一声:“才三十万 ,这么少。你很会服务 ,很会服务!”随后重重地奖赏了曹利用。


二、两次北伐均败北:惊弓之鸟

公元976年10月 ,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在“斧声烛影”中登上皇位 ,即宋太宗。到公元979年 ,宋太宗消灭北汉 ,基本完成了对中原的统一。然而 ,由于后来的两次北伐均告失败 ,宋朝统治者逐渐将施政重点转向“重内虚外”。公元998年 ,宋真宗赵恒即位 ,继续实行太宗末年的黄老政治 ,无所作为。自咸平二年(999)开始 ,辽朝陆续派兵在疆域挑衅 ,掠夺财物 ,屠杀黎民 ,给疆域地域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尽管宋军在杨延朗(又名杨延昭 ,即人们熟知的杨六郎)、杨嗣等将领的率领下积极反抗 ,但辽朝骑兵进退速度极快 ,战术灵活 ,给宋朝边防带来的压力愈益增大。

自雍熙北伐惨败后 ,宋朝对辽朝就一直心存畏惧 ,逐渐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相反 ,辽朝对宋朝却是步步紧逼 ,不停南下侵扰。宋辽战争长达25年 ,其核心目的在于争夺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是一个先进的农业区 ,其农业、手工业和其他文化活动都比契丹本部地域发达。因此 ,契丹统治者对这一地域的重要性有着足够的重视 ,他们把燕云十六州中的幽州升为南京 ,改皇都为上京 ,把原先的南京(辽阳)改为东京 ,并在南京幽州建立了相应的官职 ,视为要地 ,俨然以大国的姿态屹立于宋朝坚持的北方。

从辽朝来看 ,萧太后逐渐治理内政 ,励精图治 ,国内逐渐稳定下来 ,为发动战争奠基了基础。


三、小代价换大和平:划算的买卖

虽然以岁贡为代价 ,但能够换得疆域的长治久安 ,在宋真宗看来 ,这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澶渊之盟的签订 ,使宋辽两国暂时不再兵戎相见 ,结束了长达百年的军事冲突 ,为两国带来了之后一百二十年的和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 ,两国领导人都松了一口气。

其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结束战争: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四十余年的战争 ,疆域地域“生育繁息 ,牛羊被野 ,戴白之人(鹤发父老) ,不识干戈” ,今后宋辽疆域恒久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

2、节省开支: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 ,岁币(30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用度(3000万)的百分之一 ,制止了重兵长年戍边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钱粮压力 ,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

3、促进交流: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生长、文化繁荣和民族融合。


四、胸无雄心:忘战苟安

很难想象 ,曾经将相互视为心腹大患的宋辽两国 ,竟因一纸条约而缔结为“友好邻邦”。然而 ,在看似和平的表象之下 ,北宋朝野亦有不少有识之士看到了澶渊之盟的消极影响。例如 ,王安石等维新派认为 ,签订澶渊之盟后 ,宋朝君臣忘战苟安 ,重文轻武 ,完全忘记了自宋太祖以来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雄心壮志 ,导致大宋国力日弱 ,民风日益萎靡。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战去兵” ,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 ,只剩下陕西军可用;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挤 ,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权 ,王钦若和陈尧叟深获宠幸 ,以至于导致庆历增币。

对此 ,后世史学家亦颇有同感。究竟 ,澶渊之盟是宋真宗为了到达避战求和的目的 ,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向强敌妥协的结果。同时 ,百余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 ,直接导致宋、辽双方兵备松弛 ,后皆为女真建立的金国击败。辽国残余势力只得西迁 ,在西域建立西辽苟延残喘;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 ,被迫向金国称臣。



五、后世评说:批驳纷歧

尽管各人对于澶渊之盟的性质问题众说纷纭 ,但有一点是公认的——澶渊之盟基本属于一份北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澶渊之盟是宋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接受求和的结果。对宋而言 ,一方面幽云十六州的大部门土地未能收回 ,另一方面要输金纳绢以求辽朝不再南侵 ,今后辽更是不停索取 ,以金钱换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对辽国而言 ,却是在倒霉的军事情势下占了大自制 ,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工具。

然而 ,最重要的是 ,澶渊之盟以后 ,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的和平 ,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它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缔造了条件。蒋复璁曾说 ,宋辽澶渊之盟“影响了中国思想界及中国整个历史”。在黄仁宇看来 ,澶渊之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迭经争论的题目。有些读史的人认为宋朝不能在开国之月朔鼓作气攻陷契丹 ,既认可辽政权的存在 ,又开“岁币”之滥觞 ,导致两宋之“积弱” ,使局面江河日下。因此 ,澶渊之盟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 ,体现这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了力量的平衡。

澶渊之盟 ,宋朝的丧权辱国之约?

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朝在经过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一份盟约。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 ,辽朝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雄师南下 ,深入宋境。面对强敌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 ,宋真宗也一度动摇 ,想要南迁。然而 ,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 ,宋真宗最终亲临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 ,并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凛(一作萧览)。辽朝由于自身原因 ,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枢纽。宋真宗也赞同议和 ,于是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 ,故史称“澶渊之盟”。


一、岁贡互市:世代享太平

曹利用领命前往辽营谈判 ,最终双方告竣协议:

? 宋辽结为兄弟之国 ,辽圣宗年幼 ,称宋真宗为兄 ,后世仍以年龄论辈分。

? 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 ,双方撤兵。今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 ,相互不得收留;两朝沿边城池 ,一切维持现状 ,不得新筑城防。

? 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 ,绢二十万匹 ,于雄州交割。

? 双方于疆域设置榷场 ,开展互市贸易。

今后 ,宋辽两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战事 ,礼尚往来 ,通使殷勤 ,双方互派使者多达三百八十次。辽朝边地发生饥荒时 ,宋朝还会派人在疆域赈济。宋真宗驾崩的消息传来 ,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 ,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在这里 ,还有一个小插曲:在岁币问题上 ,契丹求和心切 ,也不敢狮子大开口。几经讨价还价 ,双方最终告竣宋朝每年给契丹三十万银绢的数字。曹利用自觉光荣地完成了任务 ,兴冲冲地回去交旨。请见之时 ,宋真宗正在用饭 ,侍者便问曹利用许给契丹几多银两。曹利用没有说话 ,只是伸出三个手指放在额头上 ,意思是三十万两。侍者误以为是三百万两 ,真宗得知后大惊:“太多了 ,太多了。”于是召见他亲自盘问。曹利用战战兢兢地答道:“三十万两。”宋真宗听完嘀咕一声:“才三十万 ,这么少。你很会服务 ,很会服务!”随后重重地奖赏了曹利用。


二、两次北伐均败北:惊弓之鸟

公元976年10月 ,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在“斧声烛影”中登上皇位 ,即宋太宗。到公元979年 ,宋太宗消灭北汉 ,基本完成了对中原的统一。然而 ,由于后来的两次北伐均告失败 ,宋朝统治者逐渐将施政重点转向“重内虚外”。公元998年 ,宋真宗赵恒即位 ,继续实行太宗末年的黄老政治 ,无所作为。自咸平二年(999)开始 ,辽朝陆续派兵在疆域挑衅 ,掠夺财物 ,屠杀黎民 ,给疆域地域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尽管宋军在杨延朗(又名杨延昭 ,即人们熟知的杨六郎)、杨嗣等将领的率领下积极反抗 ,但辽朝骑兵进退速度极快 ,战术灵活 ,给宋朝边防带来的压力愈益增大。

自雍熙北伐惨败后 ,宋朝对辽朝就一直心存畏惧 ,逐渐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相反 ,辽朝对宋朝却是步步紧逼 ,不停南下侵扰。宋辽战争长达25年 ,其核心目的在于争夺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是一个先进的农业区 ,其农业、手工业和其他文化活动都比契丹本部地域发达。因此 ,契丹统治者对这一地域的重要性有着足够的重视 ,他们把燕云十六州中的幽州升为南京 ,改皇都为上京 ,把原先的南京(辽阳)改为东京 ,并在南京幽州建立了相应的官职 ,视为要地 ,俨然以大国的姿态屹立于宋朝坚持的北方。

从辽朝来看 ,萧太后逐渐治理内政 ,励精图治 ,国内逐渐稳定下来 ,为发动战争奠基了基础。


三、小代价换大和平:划算的买卖

虽然以岁贡为代价 ,但能够换得疆域的长治久安 ,在宋真宗看来 ,这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澶渊之盟的签订 ,使宋辽两国暂时不再兵戎相见 ,结束了长达百年的军事冲突 ,为两国带来了之后一百二十年的和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 ,两国领导人都松了一口气。

其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结束战争: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四十余年的战争 ,疆域地域“生育繁息 ,牛羊被野 ,戴白之人(鹤发父老) ,不识干戈” ,今后宋辽疆域恒久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

2、节省开支: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 ,岁币(30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用度(3000万)的百分之一 ,制止了重兵长年戍边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钱粮压力 ,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

3、促进交流: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生长、文化繁荣和民族融合。


四、胸无雄心:忘战苟安

很难想象 ,曾经将相互视为心腹大患的宋辽两国 ,竟因一纸条约而缔结为“友好邻邦”。然而 ,在看似和平的表象之下 ,北宋朝野亦有不少有识之士看到了澶渊之盟的消极影响。例如 ,王安石等维新派认为 ,签订澶渊之盟后 ,宋朝君臣忘战苟安 ,重文轻武 ,完全忘记了自宋太祖以来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雄心壮志 ,导致大宋国力日弱 ,民风日益萎靡。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战去兵” ,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 ,只剩下陕西军可用;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挤 ,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权 ,王钦若和陈尧叟深获宠幸 ,以至于导致庆历增币。

对此 ,后世史学家亦颇有同感。究竟 ,澶渊之盟是宋真宗为了到达避战求和的目的 ,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向强敌妥协的结果。同时 ,百余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 ,直接导致宋、辽双方兵备松弛 ,后皆为女真建立的金国击败。辽国残余势力只得西迁 ,在西域建立西辽苟延残喘;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 ,被迫向金国称臣。



五、后世评说:批驳纷歧

尽管各人对于澶渊之盟的性质问题众说纷纭 ,但有一点是公认的——澶渊之盟基本属于一份北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澶渊之盟是宋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接受求和的结果。对宋而言 ,一方面幽云十六州的大部门土地未能收回 ,另一方面要输金纳绢以求辽朝不再南侵 ,今后辽更是不停索取 ,以金钱换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对辽国而言 ,却是在倒霉的军事情势下占了大自制 ,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工具。

然而 ,最重要的是 ,澶渊之盟以后 ,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的和平 ,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它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缔造了条件。蒋复璁曾说 ,宋辽澶渊之盟“影响了中国思想界及中国整个历史”。在黄仁宇看来 ,澶渊之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迭经争论的题目。有些读史的人认为宋朝不能在开国之月朔鼓作气攻陷契丹 ,既认可辽政权的存在 ,又开“岁币”之滥觞 ,导致两宋之“积弱” ,使局面江河日下。因此 ,澶渊之盟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 ,体现这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了力量的平衡。